2008年12月31日 星期三

連假任務

1. 檢視同學技術學書面報告 審定與給整體建設性建議
2. 觀摩各組網頁成果 (聯繫思瑋協助審定)

2008年12月18日 星期四

技術學課程可能需改善的地方:

A. 教學形式:
1. 電腦教室上課時,應要求同學集中靠近前方坐
2. 上課時同學們使用BBS、MSN、NOTEBOOK等情形是否該限制? 是否要求助教多留意?

B. 醫學資訊課程介紹與同學報告:
1. 課程開始時應強調課程網頁有報告相關規定、注意事項、簡報設計技巧等資料該掌握 (第一次上課就該提醒同學)
2. 同學準備報告時為了避免自由選擇後主題重覆性太高,是否該限定報告主題讓同學選取 ?
3. 助教協助同學定報告主題與架構等,是否改採自由參與方式? (同學覺得準備上有困難才約時間,不然告知主題即可)
4. 可建議同學看看以往學長姐的報告簡報並注意報告建議

C. 網頁製作教學:
1. 課程開始應強調課程網頁有網頁空間設定、資料上傳、HTML教學資源等網頁連結可使用 (第一次上課就該提醒同學)
2. FTP使用教學、個人網路空間設定可多利用計中的教學示範網頁
3. HTML教學時可善用"HTML教學目錄"內資源做範例說明
4. 確保同學能專心上課與吸收,是否必要出課堂簡單作業(下課前完成)?
5. 可建議同學看看以往學長姐的網頁製作成果

D. 課程準備:
1. 電腦教室的借用事宜提早確定
2. 盡早確認上課需求軟硬體設備之操作與問題

2008年12月5日 星期五

關於注意力測驗電腦化設計,今日會議結論...

1. 希望蕙君出國前幫忙彙整設計原理、規格等相關的參考資料。


2. 薛老師認為採用健側手直接點擊之方式對表現的影響尚可接受,且仍希望觀察作答的順序表現,建議主要還是繼續發展畫記測驗。而昨日所設計的符號搜尋確認建議可保留並進一步完成,之後有可能會以多類測驗一起於臨床使用。


3. 畫記測驗先採用4x2方式設計,中央保留不計分區塊:



避免複雜線段,採用單存的圓點當目標物,於各區塊做目標物數量與排列的變化。
各區塊出現目標物數量相同。

4. 先以各區塊4個以下之目標物位置變化進行設計,先不考慮加入干擾物變化。
三週後看看初步成果....

下次會議12/26 11:00

HTML 課程準備

下週二下班之前完成:
1. 確認各組同學之題目,並寫在網頁上
2. 下週三報告之題目,事前準備。 If possible: 含國內外相關論文進展,及相關介紹文獻及網站。
3. 網頁製作相關之Photoimpact 功能並舉例說明,時間約30分鐘(不含同學練習)。
4. HTML進階功能補充。

---------------------------------------------------------------
目前想到這幾個功能是常用的:
1. 功能選單的icon套用
2. 影像擷取
3. 圖片、背景處理(亮度、對比、RGB三彩度、焦距、雜點等調整)
4. 圖片外框套用
5. 圖形化文字

2008年12月4日 星期四

哈哈哈...今天程式設計效率高...

隨機但不重複的出題設計:
用隨機元件、4個連續的 for loop與array切割功能...
試出來啦...
出題位置(座標)可以到處跑且不重複....^^....

馬上用在新設計的這套評估介面...
剩下符號變化與干擾物的隨機控制囉...

小組討論準備資料

1.
說明以往line crossing 設計進度與設計上遇到的問題。以及相關規格之擬訂,如上上篇blog記錄所描述。

2.
經過新資料彙整與討論,掌握了些Neglect syndrome相關的重要知識與以往研究設計用的規格,如上篇blog記錄,藍色標示關鍵性資訊。

3.
利用12/4當天趕工,仿造設計了前篇blog所提的另一種評估方式的雛型以供小組討論時介紹。
採用隨機但不重複的出題設計依然是個限制。

2008年12月3日 星期三

Neglect syndrome視覺搜尋表現

1.
不只記錄有無找到目標物,答題的"反應時間"是重要表現依據
Neglect者不易發現某些位置的目標,會於該處過於留意,甚至反覆檢查,是傳統只記錄完成數量的紙筆測驗所無法觀察到的。


2.
vertical quarter-sections:
垂直四等分設計,是Neglect評估最基本的設計。


3.
空間注意力評估難易度調整可由以下著手:
(增加難度,越能發現Neglect問題)
數量:少量→繁多、密集
排列方式:整齊→混亂(目標目間的斜率變化大)
特徵變化:無干擾物→單一特徵變化→多特徵變化

排列方式與特徵變化交叉組合後...會更複雜...
考慮測驗時間、病人耐力與參與程度等,增加目標物數量似乎不太適合。

4.
符號特徵變化:
A. 顏色
B. 樣式(形狀、旋/翻轉、大小.....)
但因旋/翻轉、大小牽涉較複雜的空間計算能力,不適合。
特徵變化中又以顏色與形狀的變化是最容易判斷差異的形式。

5.
受測者中線位置(viewer-centered)與測驗工具中線位置(object-centered)要持續保持一致,才能達到Neglect評估效果。
至於與眼睛的距離、視角、畫面涵蓋範圍(左右廣度)等參數目前暫無標準化規定規格,需視臨床試用後需求來訂定,可以是後續研究探討主題。

6.
切換隨機變化的畫面,受測者回答有無觀察到畫面中目標物出現,並記錄反應時間,最後統計目標物於哪幾個位置出現時會有判定上的困難(沒看見或耗時),可判定Neglect情形。
蠻適合的評估方式!

----------------------------------------------------
最後所提的此種設計不用考慮作答的執行能力、選用觸控螢幕等問題,且設計隨機出題不會有困難,容易做難易度調整、適性化設計......

挖哩勒....之前設計的都快成形了...感覺做了好多白工...
轉來轉去...還是繞回了這種類似打地鼠遊戲的設計最適合...orz...

兩天任務的進度

感覺兩天真的做不了很多事...
1.
跟昶霆聊了一下,報告的內容、提供參考資料(Cook輔助科技那本書第七章電腦操作介面輔具設計應該對他電子遊戲復健的報告&主題網頁有幫助),他對陽明腦科所之類的有點好奇(針對大概都在做什麼、可以先了解哪些學科,就了解的部分稍微談談...)
2.
line crossing 點擊軌跡的起始&結束點標示功能、點擊時間差紀錄&chart圖...完成(可點擊圖放大)


3.
大概訂了一些粗略的測驗規格
A. 病人作答方式:
觸控螢幕+病人健側手食指直接點擊
B. 出題方式:
1) 符號排列隨機
2) 符號樣式隨機(目標or干擾符號切換、旋轉、大小變化)
3) 雖然出題隨機,但配分區塊所呈現的目標數需保持不變
4) 因應中風病人設計適合的配分區塊畫分方式(需再討論或測試)
C. 結果記錄:
1) 簡單基本資料、測驗日期&時間
2) 傳統記錄方式(各配分區塊完成目標物數量,如:5/6指6個中完成5個..)
3) 測驗過程計時,甚至限時(需討論)
4) 答題行為記錄:
‧重複畫記與遺漏之統計,甚至列出位置
‧記錄點擊順序(軌跡、並標示起始&結束)、兩次點擊間時間差(速度差是否較合適?)
D. 希望能依表現結果判定空間注意力好壞(neglect),甚至判定有差異層級
4. 星期二蕙君沒來,這幾天討論看看出題方面有沒有適合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