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4月29日 星期三

Visual hemispatial neglect, re-assessed

Journal of the International Neuropsychological Society (2008), 14, 243–256
(NIH贊助之中風認知領域發展計畫...)


章節架構重點與有用之訊息:

前言:

  • visual hemispatial neglect的評估與研究領域中,常以cancellation, line bisection, and visual search等三種具標準化測量方式為主要探究對象。

  • 以電腦來發展測驗可提供傳統測驗的無法達成的優勢:記錄反應時間與整體測驗時間、可依需求變題型或出題時間、幫助記錄表現(立即記錄錯誤類型與次數)...

  • 被公認之代表性neglect測驗工具:
    1. Behavioural Inattention Tests(BIT), Wilson et al., 1987;
    2. Standardized Comprehensive Assessment of Neglect (SCAN), McGlinchey-Berroth et al.,1996
  • 目的:發展電腦化adaptive search measures並探討適用情形與測驗發現

方法:

測驗介面設計:

  • 螢幕規格:寬螢幕(無說明尺寸),1280x800解析度,60Hz
    目視距離:60-70cm
    http://www.neurobs.com/ (←進去了也不知去哪找....)

  • Stimuli : 以Feature and Conjunction Search tasks設計方式來發展測驗介面 (e.g., Eglin et al.,1989, 1991, 1994; Esterman et al., 2000; Hildebrandt et al.,2005; Laeng et al., 2002; Pavlovskaya et al., 2002; Riddoch& Humphreys, 1987):
    A broad literature suggests that feature and conjunction search tasks probe different forms of visual processing...See Treisman and Gelade(1980) for early experiments and Wolfe (2003) for a more recent review of the relevant literature.

    3 類search tasks,電腦螢幕會變換出現Target Absent或非固定位置之Target Present畫面並維持一段duration time,要求受測者判定有無看見target。
  • Procedure: 觀察出題畫面後,受測者立即回答有無target,由施測者記錄。過程中受測者維持注視中央的「+」。受測者遺漏或跟不上出題亦被要求需guess.
  • Adaptive procedure: 依據Kaernbach (1990)設計原理,固定各tasks第一題stimulus duration time(CS為2000ms),結合施測者的記錄由系統程式判定response type來變換下一題duration(presentation) time: hits reduced it, misses & false alarms increased it, correct rejections resulted in no change. (變換數值T與公式的理解有技術上問題,待掌握...但不影響內容掌握...也不是那麼重要..)
  • Search Scoring: 出題時,L/R出現目標物題數相當,會將presentation time分割成L/R階梯圖來看並藉由reversal points計算L/R threshold presentation time (TPT),再以L/R TPT的差值來判斷lateralized difference.

實驗1 -

  • 目的:驗證健康者於測驗Feature and Conjunction Search tasks的情形。
  • 方法:12名健康者分別進行,FS, SFS, CS測驗,計算L/R TPT的差值來判斷是否有lateralized difference.
  • 結果:受測者各測驗的L/R TPT的差值與0無顯著差異。
  • 討論:健康者於本研究設計之adaptive search tasks各測驗表現對稱。

實驗2 -

  • 目的:比較單側腦傷者於測驗Feature and Conjunction Search tasks的情形,並與傳統標準化測驗比較。
  • 方法:23名單側腦傷者分別進行,FS, CS測驗,與SCAN的line cancellation, letter search, symbol search等Standard Search(SS)測驗。將3種SS測驗的items missed區分為屬於腦傷同側或對側者,計算兩側個別missed number後再取差值,最後加總定義為Standard Search Score (SSS)。驗證病人於SSS與FS, CS測驗L/R TPT差值之表現情形與相關性。
  • 結果: SS與CS表現有顯著相關性,但與FS表現較無相關性。右腦傷(RHD)病人較左腦傷(LHD)病人之左右差異表現(患部對側-患側)的數值明顯差異大。
  • 討論: CS相較FS可較敏感地鑑別出左右表現差異。RHD病人較LHD病人易發現患部對側search target表現的不足,即neglect情形,亦支持以往研究發現。

實驗3 -

  • 目的:驗證所發展的adaptive search measures的穩定性。及更進一步比較空間分佈相當的SFS與 CS於鑑別表現差異之程度。
  • 方法:實驗2中有12位病人於數月後進行再測與加測SFS
  • 結果與討論:同一病人相較,CS較SFS能偵測到病人的患側對側之search表現不足。而病人再測後adaptive search measures的先後表現差異不顯著,可說明該測驗可能具穩定性,但由於數據量不足與功能恢復之可能,無法切確支持此論點。

主要發現與優勢:

  • 該adaptive search measure的設計,可成功偵測病人是否發生lateralized visual search deficits以判定 hemispatial neglect。
  • CS較FS能鑑別出患部對側的visual search deficits。
  • RHD較LHD病人易被偵測出患部對側的visual search deficits,即易被察覺有neglect問題。
  • 非固定式地變換stimuli畫面與adaptive的duration time,避免了背題之可能性。

限制與未來發展:

  • 受測病人的arousal程度、表達能力或施測者可能記錄錯誤皆是可能影響response type的判定而影響adaptive procedure變換的干擾因素。
  • 此adaptive search measures的表現或許可用於當成一功能恢復的參考指標。

除了文中得到的一些重要資訊外,尚有些心得:

  • 本文的"adaptive"就字義上有「適性化」的意思,但主要改變是在出題的呈現時間因前次答題結果做調整,並無縮短測驗時間與確定能力分佈區間之目的,與老師推行的「adaptive testing」是不同的概念。
  • 此設計可以再進一步比較短期的test-retest以驗證工具的測量穩定性,文中拖了好幾個月才再測,受病人本身功能變化影響很大,實在不是很恰當的設計。亦可驗證不同施測者做記錄的測驗結果差異。
  • 文中都以左右側search target表現不對稱來判定是否有neglect,但如果如討論中限制所提到當病人警醒度差,兩側注意與搜尋目標的表現都很糟,但左右差異卻不顯著者,也判定無neglect問題,這樣對嗎 ? 總覺得該設定個threshold才對,至少應該要求好側表現要達某水準後,才能再進一步比較患側表現是否不如好側表現,再判定是否有neglect,這樣會比較合理。
  • 感覺"neglect"這的詞是相對比較的結果,很難判定絕對的嚴重程度...orz...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