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確定以「注意力」評估為發展電腦化方向。
neglect的評估,仍可持續掌握。
2.
確認適合於參考的評估工具及測試項目,條件:
a. 評估的功能(如:選擇注意力)對中風病人而言是重要的。
b. 電腦化是可行的。
c. 減少其他認知功能影響(如:順序概念、類別概念、色彩概念等)。可針對目前評估項目存有的問題加以改善、單純化。
3.
電腦化的呈現與操控方式應盡早確定。
2、3項為下次小組會議的討論重點。
-------------------------------------------------------------------------------
4.
確認「以眼球追蹤儀評估中風病患之視覺注意力」 、「電腦化視覺注意力測驗適性化模式之研究」兩篇成果報告可參考的重點。
5.
搜尋 蘇純瑩 & 汪翠瀅 電腦化認知評估的 publish.
6.
統計介紹網頁,預計於9月底先初步告一段落。
2008年8月29日 星期五
注意力評估工具的測量項目難只測到單一功能
「常用於中風研究的五種注意力測驗」中:
1
TMT的A類、B類除了測得選擇注意力、分配注意力外,還跟順序概念、分類概念有關。當然也包含持續注意力與短期記憶力的運作。
2
CDR中選擇YES或NO的測驗項目與配對數字的測驗除了測得選擇注意力、持續注意力外,應該也跟短期記憶力運作有關。
3
TEA各項幾乎都跟短期記憶力運作有關;而地圖符號或電話號碼的尋找雖然都是選擇注意力,但簡單與複雜的空間排列概念會造成不同難易度的表現。
4
DS除了測得選擇注意力外,應該也受持續注意力、短期記憶影響,正向逆向背誦甚至包含順序概念。
5
SCWT除了測得選擇注意力外,當然也受持續注意力、短期記憶影響,對顏色知覺與顏色定義的掌握更是關鍵。
PS:只要是遵照一定規則且計時持續進行的測驗,幾乎都受警覺(持續注意力)、短期記憶力運作影響,會影響執行效率,甚至產生學習效果。
測試項目須如何設計,才能有效排除其他認知功能影響或降低到最低功能需求,是值得考量的。
1
TMT的A類、B類除了測得選擇注意力、分配注意力外,還跟順序概念、分類概念有關。當然也包含持續注意力與短期記憶力的運作。
2
CDR中選擇YES或NO的測驗項目與配對數字的測驗除了測得選擇注意力、持續注意力外,應該也跟短期記憶力運作有關。
3
TEA各項幾乎都跟短期記憶力運作有關;而地圖符號或電話號碼的尋找雖然都是選擇注意力,但簡單與複雜的空間排列概念會造成不同難易度的表現。
4
DS除了測得選擇注意力外,應該也受持續注意力、短期記憶影響,正向逆向背誦甚至包含順序概念。
5
SCWT除了測得選擇注意力外,當然也受持續注意力、短期記憶影響,對顏色知覺與顏色定義的掌握更是關鍵。
PS:只要是遵照一定規則且計時持續進行的測驗,幾乎都受警覺(持續注意力)、短期記憶力運作影響,會影響執行效率,甚至產生學習效果。
測試項目須如何設計,才能有效排除其他認知功能影響或降低到最低功能需求,是值得考量的。
2008年8月28日 星期四
下次Meeting討論重點
1.
確定要先採用Neglect還是Attention來發展電腦化 ? 中風病人的需求性 ?
2.
要針對哪一種評估工具的測試項目來設計 ? 量測哪一種能力表現(如:持續注意、選擇注意) ?
3.
目前該類紙筆評估工具或已有發展出電腦化的評估工具,仍存留的問題 ? 是否可以解決 ? 可如何解決 ?
4.
該類評估是否牽連到其他認知功能(一般常會牽扯到短期記憶、分類、順序、空間排列等功能或概念) ? 可否排除或降到最低需求 (如:不同年齡、性別、文化、教育程度等之受測者皆可自然表現) ?
5.
* 確定電腦化呈現與操控方式:
一般電腦exe檔呈現 ? 滑鼠點擊 ? 鍵盤 ? 觸控 ? 外接開關 ?
聲光 ? 語音 ? 情境設計 ?
確定要先採用Neglect還是Attention來發展電腦化 ? 中風病人的需求性 ?
2.
要針對哪一種評估工具的測試項目來設計 ? 量測哪一種能力表現(如:持續注意、選擇注意) ?
3.
目前該類紙筆評估工具或已有發展出電腦化的評估工具,仍存留的問題 ? 是否可以解決 ? 可如何解決 ?
4.
該類評估是否牽連到其他認知功能(一般常會牽扯到短期記憶、分類、順序、空間排列等功能或概念) ? 可否排除或降到最低需求 (如:不同年齡、性別、文化、教育程度等之受測者皆可自然表現) ?
5.
* 確定電腦化呈現與操控方式:
一般電腦exe檔呈現 ? 滑鼠點擊 ? 鍵盤 ? 觸控 ? 外接開關 ?
聲光 ? 語音 ? 情境設計 ?
Neglect 評估方式 與 電腦化 ideas
中風患者半側忽視主要表現為:
(1)運動性忽視
(2)感覺性忽視,包括視覺、聽覺和軀體感覺
(3)半側空間忽視
半側忽視評估的主要檢測方式有:
(1)線條、符號、字母刪除測驗 (觀察遺漏分佈)
(2)直線二等分試驗 (觀察取中點的位置)
(3)臨摹、自行畫圖 (觀察左右對稱性、特徵左右分配)
(4)兩點辨識能力測驗 (辨識紙上間隔20cm的兩點,並繪製連線) *
(5)翻轉能力測驗 (先繪製不規則圖形;再將其左右反轉繪製) *
(6)朗讀(明顯漏字、句)、抄寫 (漏偏旁、筆畫錯)
(7)聲音定位、空間定向 (遺漏環境中物件左右差異明顯)
(8)行為表現 (生活中動作時,一側常被忽略、或常受傷)
除了不同文化的文句朗誦或抄寫、聲音定位、空間定向與行為表現觀察外,一般都以Behavioral Inattention Test中所用的紙筆測驗為標準化的評估方式,上述(1)(2)(3)為測驗項目。
BIT中的刪除(cancellation)與直線二等分(line bisection)為電腦化設計可行與可見的項目。
評估參數為:遺漏分布、空間距離差異
================================================
電腦化 ideas:
--------------------------------------------------------------------
刪除試驗:(符號、圖形或文字)
以觸控或滑鼠游標直接點選螢幕中目標物,以進行刪除,最後統計遺漏與點選錯誤的目標之分布。
PS:
1. 個人覺得要限制作答時間。
2. 目標經刪除後:a.仍存在沒變化 b.變色或變形(如加標線) c. 淡化成不明顯 d. 消失。是否會影響操作效率與表現結果 ?
--------------------------------------------------------------------
直線二等分試驗:(想到有三種設計方式)
1. 以觸控或滑鼠游標直接點選螢幕中直線的中點,最後量測與真實中點的距離。(一般的方式)
2. 用分格方式,一排格子組成直線;以觸控或滑鼠游標選取最中間位置的格子,最後量測與真實中點的格數差異。(解析度越高,即格子切分越細可量得越精細差異。)
3. 用拉游標方式;以觸控或滑鼠游標直接左右拉動選螢幕中直線上的游標至中點,最後量測與真實中點的距離。
PS:
1. 個人覺得要限制作答時間。
2. 直線二等分試驗可採用變換直線在左、中、右位置,或Neglect側給cueing,來做難易度調整。
3. 線的越長,是否Neglect情形越明顯 ?
--------------------------------------------------------------------
LabVIEW程式練習也可以針對此兩目標來著手...
(1)運動性忽視
(2)感覺性忽視,包括視覺、聽覺和軀體感覺
(3)半側空間忽視
半側忽視評估的主要檢測方式有:
(1)線條、符號、字母刪除測驗 (觀察遺漏分佈)
(2)直線二等分試驗 (觀察取中點的位置)
(3)臨摹、自行畫圖 (觀察左右對稱性、特徵左右分配)
(4)兩點辨識能力測驗 (辨識紙上間隔20cm的兩點,並繪製連線) *
(5)翻轉能力測驗 (先繪製不規則圖形;再將其左右反轉繪製) *
(6)朗讀(明顯漏字、句)、抄寫 (漏偏旁、筆畫錯)
(7)聲音定位、空間定向 (遺漏環境中物件左右差異明顯)
(8)行為表現 (生活中動作時,一側常被忽略、或常受傷)
除了不同文化的文句朗誦或抄寫、聲音定位、空間定向與行為表現觀察外,一般都以Behavioral Inattention Test中所用的紙筆測驗為標準化的評估方式,上述(1)(2)(3)為測驗項目。
BIT中的刪除(cancellation)與直線二等分(line bisection)為電腦化設計可行與可見的項目。
評估參數為:遺漏分布、空間距離差異
================================================
電腦化 ideas:
--------------------------------------------------------------------
刪除試驗:(符號、圖形或文字)
以觸控或滑鼠游標直接點選螢幕中目標物,以進行刪除,最後統計遺漏與點選錯誤的目標之分布。
PS:
1. 個人覺得要限制作答時間。
2. 目標經刪除後:a.仍存在沒變化 b.變色或變形(如加標線) c. 淡化成不明顯 d. 消失。是否會影響操作效率與表現結果 ?
--------------------------------------------------------------------
直線二等分試驗:(想到有三種設計方式)
1. 以觸控或滑鼠游標直接點選螢幕中直線的中點,最後量測與真實中點的距離。(一般的方式)
2. 用分格方式,一排格子組成直線;以觸控或滑鼠游標選取最中間位置的格子,最後量測與真實中點的格數差異。(解析度越高,即格子切分越細可量得越精細差異。)
3. 用拉游標方式;以觸控或滑鼠游標直接左右拉動選螢幕中直線上的游標至中點,最後量測與真實中點的距離。
PS:
1. 個人覺得要限制作答時間。
2. 直線二等分試驗可採用變換直線在左、中、右位置,或Neglect側給cueing,來做難易度調整。
3. 線的越長,是否Neglect情形越明顯 ?
--------------------------------------------------------------------
LabVIEW程式練習也可以針對此兩目標來著手...
2008年8月26日 星期二
排除執行動作(作答)時間
Neglect評估屬空間向度之評估,個案不受的動作執行差異而影響評估結果。相對的,注意力評估屬時間向度之評估(部份結合空間向度),個案明顯受執行動作表現差異而影響評估結果。
傳統紙筆測驗受運筆功能影響極大;直至今日資訊化評量(用按鍵或觸控),執行動作表現差異仍是注意力評估的一大干擾;動作障礙的中風病人進行注意力評估時,影響會更大。所以,如何排除執行動作表現差異對注意力評量的影響為重要課題 !
一般而言,注意力的定義應該是指刺激發生後經過中樞神經系統收集、判斷、選擇到集中掌握該訊息的過程表現。
以注意力反應時間表現的測試為例:
單次反應時間(RT) = 注意力表現時間(A) + 執行動作(作答)時間(B)
如果能合理、客觀取得(B),將可確實得到(A)。
於正式施測前,以固定目標位置之練習方式,反覆執行回答動作(如:點擊按鍵)多次,計算其單次執行時間之平均值,再用(RT)-(B)取得較合理的(A),是否為可行方式 ?
傳統紙筆測驗受運筆功能影響極大;直至今日資訊化評量(用按鍵或觸控),執行動作表現差異仍是注意力評估的一大干擾;動作障礙的中風病人進行注意力評估時,影響會更大。所以,如何排除執行動作表現差異對注意力評量的影響為重要課題 !
一般而言,注意力的定義應該是指刺激發生後經過中樞神經系統收集、判斷、選擇到集中掌握該訊息的過程表現。
以注意力反應時間表現的測試為例:
單次反應時間(RT) = 注意力表現時間(A) + 執行動作(作答)時間(B)
如果能合理、客觀取得(B),將可確實得到(A)。
於正式施測前,以固定目標位置之練習方式,反覆執行回答動作(如:點擊按鍵)多次,計算其單次執行時間之平均值,再用(RT)-(B)取得較合理的(A),是否為可行方式 ?
8/25 檢視CPT後討論
用於測驗持續注意力,有用到短期記憶功能。
目前一般所採用的CPT規格統一:
1. 出題停留秒數固定
2. 出題間隔秒數固定
3. 題目呈現數字的規格大小固定
4. 難易度有「純數字」與「數字加上干擾點」兩種模式
5. 收集變項有:
a. 錯誤題數(含該按時沒按與不該按時多按)
b. 平均每題反應時間
6. 操作設計與常模是適用於一般人
問題與討論:
1. 需持續時間且迅速反應,不知是否適用於中風病人(尤其老人) ?
2. 「數字加上干擾點」之設計不易辨識,不知是否適用於中風病人(尤其老人) ?
3. 受試者目視螢幕距離影響很大,太近會難辨識數字(指導手冊中不知有否明定距離)。
4. 是否可只採用「純數字」模式,以變換「出題停留時間」、「間隔時間」或「數字大小」來當作測試中風個案的難易度調整。但調整規格為何,有何依據,待掌握 ?
5. 中風個案的操作目標需加大且簡單化;慣用手/非慣用手操作差異等,皆須考量。
6. 勢必重新建立適用中風病人之評分方式。
自己心得:
1. 針對原程式修改較沒概念(應該是用Visual Basic或C寫的)。但要用LabVIEW重新設計一樣功能的測試介面再轉exe應該不是問題。
2. 欲改版,須先確定規格。
3. 注意授權問題。
有確定要設計用於中風病人的CPT嗎 ? 操作形式 ?
目前一般所採用的CPT規格統一:
1. 出題停留秒數固定
2. 出題間隔秒數固定
3. 題目呈現數字的規格大小固定
4. 難易度有「純數字」與「數字加上干擾點」兩種模式
5. 收集變項有:
a. 錯誤題數(含該按時沒按與不該按時多按)
b. 平均每題反應時間
6. 操作設計與常模是適用於一般人
問題與討論:
1. 需持續時間且迅速反應,不知是否適用於中風病人(尤其老人) ?
2. 「數字加上干擾點」之設計不易辨識,不知是否適用於中風病人(尤其老人) ?
3. 受試者目視螢幕距離影響很大,太近會難辨識數字(指導手冊中不知有否明定距離)。
4. 是否可只採用「純數字」模式,以變換「出題停留時間」、「間隔時間」或「數字大小」來當作測試中風個案的難易度調整。但調整規格為何,有何依據,待掌握 ?
5. 中風個案的操作目標需加大且簡單化;慣用手/非慣用手操作差異等,皆須考量。
6. 勢必重新建立適用中風病人之評分方式。
自己心得:
1. 針對原程式修改較沒概念(應該是用Visual Basic或C寫的)。但要用LabVIEW重新設計一樣功能的測試介面再轉exe應該不是問題。
2. 欲改版,須先確定規格。
3. 注意授權問題。
有確定要設計用於中風病人的CPT嗎 ? 操作形式 ?
2008年8月25日 星期一
打地鼠程式練習
為了改良設計電腦化之認知評估工具...
先用LabVIEW做幾個概念的練習...複習一下軟體設計功力...
1. 布林、迴圈方式隨機出題...OK (以前學LabVIEW時玩過的習題...)
2. 人性化的參數設定與呈現介面...OK (以前撰寫的資料擷取儀表介面時學會的習慣...)
3. 出題時間點記錄...OK (之前沒試過...不過知道可用哪些功能...這次試做後沒問題..)
4. 點擊反應...待掌握 (大概知道概念..沒試過也不知道用哪些功能..找範例參考中..)
時間計算:
點擊時間點 - 出題時間點 = 單次作答反應時間
單次作答反應時間(RT) = 注意力表現時間(AT)(input) + 操作執行時間(ET)(output)
ET:採用固定出題點位置,多次反覆點擊,計算單次執行時間平均。
AT:即我們所要的,較合理的注意力表現時間。
======================================================
8/27 補充
練習設計打地鼠遊戲之目的:
針對注意力評估工具的電腦化,需掌握反應時間的量測概念,先做程式設計的相關功能練習,打地鼠遊戲是最好的練習題;而非欲使用於臨床的測驗工具。打地鼠遊戲設計架構幾乎可概化至大多數單一功能的注意力評估測驗(警醒、持續注意、選擇注意、轉移注意、分配注意)。
練習目標:
1. 掌握「隨機出題」功能設計,含空間位置變化、出題時間的調控。
2. 掌握「記錄時間點」功能設計,相對與絕對時間點。
3. 掌握「事件觸發」功能設計(即作答反應),滑鼠點擊、移動或鍵盤按鍵操控。
4. 互動介面設計(按紐、聲光圖片)、資料分析(敘述統計)、資料管理(轉檔、存取)、資料流與迴圈概念等之複習與練習..
ps: CPT其實是固定出題位置、時間但會圖形變化的打地鼠測驗。
--------------------------------------------------------------------------------
預計:
random, loop, case, timing, file I/O, dialog & user interface...等功能,與介面、按鈕的設計為練習的重點..
目前正在研究vi範例,並試著練習 events (事件觸發) 功能與case structure(條件架構)、timing的結合... (以前前大多玩單向資料收集處理;控制部分幾沒碰過,不熟悉...要try..或求救..)
events, dialog & user interface 這幾個功能還待掌握,其他功能應該都還OK... 如果又要用到雙程式同步或網路版呈現...又更多該學的了....
--------------------------------------------------------------------------------
LabVIEW,學術界與工程界主流的G language發展工具,為目前我最熟悉,且操作簡單、功能強大、結合其他程式語言的相容性高、具有豐富之互動式虛擬儀表設計功能...我將以此為主要發展工具...亦不排除配合使用Visual Studio系列發展套件...
先用LabVIEW做幾個概念的練習...複習一下軟體設計功力...
1. 布林、迴圈方式隨機出題...OK (以前學LabVIEW時玩過的習題...)
2. 人性化的參數設定與呈現介面...OK (以前撰寫的資料擷取儀表介面時學會的習慣...)
3. 出題時間點記錄...OK (之前沒試過...不過知道可用哪些功能...這次試做後沒問題..)
4. 點擊反應...待掌握 (大概知道概念..沒試過也不知道用哪些功能..找範例參考中..)
時間計算:
點擊時間點 - 出題時間點 = 單次作答反應時間
單次作答反應時間(RT) = 注意力表現時間(AT)(input) + 操作執行時間(ET)(output)
ET:採用固定出題點位置,多次反覆點擊,計算單次執行時間平均。
AT:即我們所要的,較合理的注意力表現時間。
======================================================
8/27 補充
練習設計打地鼠遊戲之目的:
針對注意力評估工具的電腦化,需掌握反應時間的量測概念,先做程式設計的相關功能練習,打地鼠遊戲是最好的練習題;而非欲使用於臨床的測驗工具。打地鼠遊戲設計架構幾乎可概化至大多數單一功能的注意力評估測驗(警醒、持續注意、選擇注意、轉移注意、分配注意)。
練習目標:
1. 掌握「隨機出題」功能設計,含空間位置變化、出題時間的調控。
2. 掌握「記錄時間點」功能設計,相對與絕對時間點。
3. 掌握「事件觸發」功能設計(即作答反應),滑鼠點擊、移動或鍵盤按鍵操控。
4. 互動介面設計(按紐、聲光圖片)、資料分析(敘述統計)、資料管理(轉檔、存取)、資料流與迴圈概念等之複習與練習..
ps: CPT其實是固定出題位置、時間但會圖形變化的打地鼠測驗。
--------------------------------------------------------------------------------
預計:
random, loop, case, timing, file I/O, dialog & user interface...等功能,與介面、按鈕的設計為練習的重點..
目前正在研究vi範例,並試著練習 events (事件觸發) 功能與case structure(條件架構)、timing的結合... (以前前大多玩單向資料收集處理;控制部分幾沒碰過,不熟悉...要try..或求救..)
events, dialog & user interface 這幾個功能還待掌握,其他功能應該都還OK... 如果又要用到雙程式同步或網路版呈現...又更多該學的了....
--------------------------------------------------------------------------------
LabVIEW,學術界與工程界主流的G language發展工具,為目前我最熟悉,且操作簡單、功能強大、結合其他程式語言的相容性高、具有豐富之互動式虛擬儀表設計功能...我將以此為主要發展工具...亦不排除配合使用Visual Studio系列發展套件...
閱讀幾篇電腦化認知測驗papers心得...
1.
通常不像運動學研究般會詳細介紹軟硬體,大多為以發展完成並有版權的系統。通常不會交代設計原理細節與開發工具。
2.
大致上認知功能評估需求的設計概念不難,多採用時間、錯誤的記錄來當計分方式。
3.
在設備介紹多以功能介紹為主,與概略說明可用於評估的tasks設計。
4.
自己英文閱讀很不行,tasks說明句子通常單字、結構可瞭解,但仍不懂或誤解表達的原意。該多找人澄清,與多做閱讀練習。
通常不像運動學研究般會詳細介紹軟硬體,大多為以發展完成並有版權的系統。通常不會交代設計原理細節與開發工具。
2.
大致上認知功能評估需求的設計概念不難,多採用時間、錯誤的記錄來當計分方式。
3.
在設備介紹多以功能介紹為主,與概略說明可用於評估的tasks設計。
4.
自己英文閱讀很不行,tasks說明句子通常單字、結構可瞭解,但仍不懂或誤解表達的原意。該多找人澄清,與多做閱讀練習。
2008年8月21日 星期四
評估工具電腦化後的變化...
‧中文化:中文說明與介面..
‧測驗工具規格改良:文字或符號的大小、間距改變,或局部呈現...
‧操作方式改良:傳統紙筆圈選或口頭回應,改成按鍵或觸控式操作,甚至眼控...
‧題材的替代:英文字母替換成數字或其他符號;本土化的代表物件、圖片...
‧感官效果:視覺刺激加強或配合聽覺...
.....
後四者改良,皆會明顯影響受測者的執行能力與表現結果...
電腦化會使評估工具需重新驗証心理計量與建立常模...
可視為參照原評估工具設計的理論基礎,來發展一套新的工具...
‧測驗工具規格改良:文字或符號的大小、間距改變,或局部呈現...
‧操作方式改良:傳統紙筆圈選或口頭回應,改成按鍵或觸控式操作,甚至眼控...
‧題材的替代:英文字母替換成數字或其他符號;本土化的代表物件、圖片...
‧感官效果:視覺刺激加強或配合聽覺...
.....
後四者改良,皆會明顯影響受測者的執行能力與表現結果...
電腦化會使評估工具需重新驗証心理計量與建立常模...
可視為參照原評估工具設計的理論基礎,來發展一套新的工具...
8/21 認知評估 討論
記錄:
1.
確認於臨床測試後可行的評估項目..
考慮操作簡單、牽扯層面少者..
考量電腦化設計的可行程度(呈現方式、操作方式)...
(試題畫面調整等細節...之後確定設計時再議)...
2.
自己先熟悉目前所使用的認知評估工具...測試的能力與施測、計分方式..
先掌握 Continuous Performance Test, CPT (找李晏)
3.
DVT, Searching (地圖、電話號碼) 為目前有效的選擇注意力評估工具...
ps: Searching部份,整齊或複雜的排列方式牽扯到別的認知功能..亦須考量...
4.
搜尋neglect評估工具..
傳統的 ─ 蕙君
電腦化 ─ 紀邦 (找蕙君要一些..)
ps:
選擇性注意力評量(DVT, Searching),為搜尋大範圍空間的測試方式,易受neglect影響很大;持續性注意力評量(CPT),為專注於小範圍空間的測試方式,受neglect影響小。
5.
林昭與李晏 確認較可行的記憶力評估工具..
--------------------------------------------------------------------------
8/25 訂:next meeting 9/5 (五)
9/3 (三) 中午前把自己搜尋 電腦化neglect評估部份 先整理一份給 林昭 彙整...
1.
確認於臨床測試後可行的評估項目..
考慮操作簡單、牽扯層面少者..
考量電腦化設計的可行程度(呈現方式、操作方式)...
(試題畫面調整等細節...之後確定設計時再議)...
2.
自己先熟悉目前所使用的認知評估工具...測試的能力與施測、計分方式..
先掌握 Continuous Performance Test, CPT (找李晏)
3.
DVT, Searching (地圖、電話號碼) 為目前有效的選擇注意力評估工具...
ps: Searching部份,整齊或複雜的排列方式牽扯到別的認知功能..亦須考量...
4.
搜尋neglect評估工具..
傳統的 ─ 蕙君
電腦化 ─ 紀邦 (找蕙君要一些..)
ps:
選擇性注意力評量(DVT, Searching),為搜尋大範圍空間的測試方式,易受neglect影響很大;持續性注意力評量(CPT),為專注於小範圍空間的測試方式,受neglect影響小。
5.
林昭與李晏 確認較可行的記憶力評估工具..
--------------------------------------------------------------------------
8/25 訂:next meeting 9/5 (五)
9/3 (三) 中午前把自己搜尋 電腦化neglect評估部份 先整理一份給 林昭 彙整...
方向準備任務
1. 認知功能基礎學理。
a. 注意力種類、相關腦皮質等...(主)
b. 記憶力種類、相關腦皮質等...
2. 中風病人認知功能問題。
種類、原因、情形、會影響到的活動等...
3. 中風病人認知功能評估工具。
Wisconsin, LOTCA, MMSE等...
4. 大致了解一下評估工具適性化改良情形。
測驗難易度調整 ?
(注意力 ─ 符號大小與數量、符號種類多寡、背景影響...)
(記憶力 ─ 物件數量、保存時間...)
----------------------------------------------------------------
先focus在注意力評估...
5. 電腦化:
a. 螢幕呈現測驗 (刪去遊戲、打地鼠遊戲、配對遊戲..等 設計..)
b. 互動式設計 (物件反應..先以滑鼠點擊方式..)
c. 評分設計:計算反應時間、錯誤次數 (參照評估工具需求..)
6. 受測者操控平台可用方式:
A. 滑鼠、搖桿、觸控螢幕 (硬體套用原理簡易)
執行能力影響表現結果...(與一般紙筆測驗同..如何排除 ? )
B. 訊號擷取裝置 + 控制裝置 (硬體套用原理複雜)
如:眼控裝置 收集平面中 X Y 軸電位 match 螢幕上測驗的物件位置...
疑問:即時數據輸出 ? DAQ ? 訊號校正 ? 訊號處理 ? Z軸換算公式 ?
----------------------------------------------------------------------
7. 網路化:
以量測反應時間為主的測驗,亦受網路延遲影響,不適合網路化。
採用訊號擷取裝置 + 控制裝置,需求訊號即時與同步處理,更不適合。
注意力部分,網路應用層面先以比對常模、數據統計等事後分析為主。
======================================================
6, 7 有許多技術上問題...需深入了解硬體設計原理與克服...或找專業人才合作...
先以1~5為準備方向...
a. 注意力種類、相關腦皮質等...(主)
b. 記憶力種類、相關腦皮質等...
2. 中風病人認知功能問題。
種類、原因、情形、會影響到的活動等...
3. 中風病人認知功能評估工具。
Wisconsin, LOTCA, MMSE等...
4. 大致了解一下評估工具適性化改良情形。
測驗難易度調整 ?
(注意力 ─ 符號大小與數量、符號種類多寡、背景影響...)
(記憶力 ─ 物件數量、保存時間...)
----------------------------------------------------------------
先focus在注意力評估...
5. 電腦化:
a. 螢幕呈現測驗 (刪去遊戲、打地鼠遊戲、配對遊戲..等 設計..)
b. 互動式設計 (物件反應..先以滑鼠點擊方式..)
c. 評分設計:計算反應時間、錯誤次數 (參照評估工具需求..)
6. 受測者操控平台可用方式:
A. 滑鼠、搖桿、觸控螢幕 (硬體套用原理簡易)
執行能力影響表現結果...(與一般紙筆測驗同..如何排除 ? )
B. 訊號擷取裝置 + 控制裝置 (硬體套用原理複雜)
如:眼控裝置 收集平面中 X Y 軸電位 match 螢幕上測驗的物件位置...
疑問:即時數據輸出 ? DAQ ? 訊號校正 ? 訊號處理 ? Z軸換算公式 ?
----------------------------------------------------------------------
7. 網路化:
以量測反應時間為主的測驗,亦受網路延遲影響,不適合網路化。
採用訊號擷取裝置 + 控制裝置,需求訊號即時與同步處理,更不適合。
注意力部分,網路應用層面先以比對常模、數據統計等事後分析為主。
======================================================
6, 7 有許多技術上問題...需深入了解硬體設計原理與克服...或找專業人才合作...
先以1~5為準備方向...
2008年8月16日 星期六
Boggle
拼字遊戲 Boggle 蠻有意思的...
訓練拼字的反應..與母音子音的感覺...
但實際上結果..
大概只有4~5成是自己完全懂得的字彙...
幾乎有一半是湊出來的...
但也有一堆字彙明明知道..一時就是看不出來..
技巧:
多留意 T,Y,N,D,G這幾個字母...是組成字尾的常客...
擅用S是致勝的關鍵...
可多注意相鄰的
EE, OO, AI, AU, EA (單字中)
TE, TY, TH, LY, ED (單字尾)


訓練拼字的反應..與母音子音的感覺...
但實際上結果..
大概只有4~5成是自己完全懂得的字彙...
幾乎有一半是湊出來的...
但也有一堆字彙明明知道..一時就是看不出來..
技巧:
多留意 T,Y,N,D,G這幾個字母...是組成字尾的常客...
擅用S是致勝的關鍵...
可多注意相鄰的
EE, OO, AI, AU, EA (單字中)
TE, TY, TH, LY, ED (單字尾)



未來方向重點
中風病人
注意力、記憶力
認知功能評估工具:
1.「主觀測試」 為多
2.「反應時間」、「持續時間」 常為功能表現指標
工具改良:
1. 電腦化 ← focuse 資訊化介面設計
2. 適性化 ← focuse 程式化判斷
3. 題庫、網路化 ← focuse 遠端伺服平台、資料庫
掌握名詞:
1. 基礎知識
stroke
cognition
Continuous Performance Test, CPT
2. 技術
compute, computerized, computer, data base, tele-
Computerized Adaptive Test, CAT
考量問題:
1. 受測者執行能力
2. 其他感官影響
3. 操作模式、介面設計
未來發展:
單機安裝操作 → 遠距操作 (時間為評估指標,需克服網路延遲問題)
* 實體操作 → 虛擬操作 (Virtual Reality, VR) (非預定目標)
注意力、記憶力
認知功能評估工具:
1.「主觀測試」 為多
2.「反應時間」、「持續時間」 常為功能表現指標
工具改良:
1. 電腦化 ← focuse 資訊化介面設計
2. 適性化 ← focuse 程式化判斷
3. 題庫、網路化 ← focuse 遠端伺服平台、資料庫
掌握名詞:
1. 基礎知識
stroke
cognition
Continuous Performance Test, CPT
2. 技術
compute, computerized, computer, data base, tele-
Computerized Adaptive Test, CAT
考量問題:
1. 受測者執行能力
2. 其他感官影響
3. 操作模式、介面設計
未來發展:
單機安裝操作 → 遠距操作 (時間為評估指標,需克服網路延遲問題)
* 實體操作 → 虛擬操作 (Virtual Reality, VR) (非預定目標)
2008年8月15日 星期五
2008年8月14日 星期四
核心價值
1.
尋求調整惡習的最佳方式
(自我充實習慣養成,長期投入、累積)
2.
避免考慮細節問題而猶豫不決
鎖定大方向,不急,有規律慢慢達成
(除非面臨關鍵困難,不能止步,避免惰性)
3.
主動且即時回報問題、進度
(任務並非一定使命必達,告一段落定期回報)
尋求調整惡習的最佳方式
(自我充實習慣養成,長期投入、累積)
2.
避免考慮細節問題而猶豫不決
鎖定大方向,不急,有規律慢慢達成
(除非面臨關鍵困難,不能止步,避免惰性)
3.
主動且即時回報問題、進度
(任務並非一定使命必達,告一段落定期回報)
2008年8月13日 星期三
Piaget 與 英文學習 ?
從中學時接觸英文學習開始...
一直存在的問題就是:為什麼該學好英文...
現在年紀越大..越是感覺英文功力不行...跟不上其他強者..
文法、基礎都是OK的...對外文的感覺也還OK...但學習動機就是越來越差...
我想最大的問題應該就是...不喜歡被逼與處罰吧...
對外文..我一直有個想法就是夠用、會查就好...
但慢慢感覺到自己的無力...與培養興趣的重要...
一直以來英文老歌、電影、英文原版遊戲是引發興趣的題材...
之前菁芳還在時跟她用英文聊聊電影或開玩笑也是件輕鬆的事...
直到現在變成...原來沒好好規律練習英文還要受處罰...
感覺被逼...是件令人不愉快的事...動機怎會高...
原來的獎勵辦法變處罰辦法...怎麼會是這樣...
有乖乖完成時也沒token...沒乖乖完成就有punish...
Piaget是有說過兩種制約學習都有用...
但也有說過何者是最有長期效應的..是發自內心的...
我只是認為前者對於動機與興趣的培養是有正向幫助的...
何況是缺乏自信的人...
有些東西是該長期培養的...逼不得的...
最近可能也有別的受試者開始膩了...
以前學美術..學樂器..表現不好時也沒處罰說...
反而是突然表現好時...獎狀獎品就會跑出來...
經過一個多月的摸索...
我覺得空中英語教室超級光碟的題材、學習工具與模式比較吸引我就是...
別問我Studio Classroom 2008.June, July, August這三片光碟檔案從哪來的就好...
好多主題都在介紹奧運..
一直存在的問題就是:為什麼該學好英文...
現在年紀越大..越是感覺英文功力不行...跟不上其他強者..
文法、基礎都是OK的...對外文的感覺也還OK...但學習動機就是越來越差...
我想最大的問題應該就是...不喜歡被逼與處罰吧...
對外文..我一直有個想法就是夠用、會查就好...
但慢慢感覺到自己的無力...與培養興趣的重要...
一直以來英文老歌、電影、英文原版遊戲是引發興趣的題材...
之前菁芳還在時跟她用英文聊聊電影或開玩笑也是件輕鬆的事...
直到現在變成...原來沒好好規律練習英文還要受處罰...
感覺被逼...是件令人不愉快的事...動機怎會高...
原來的獎勵辦法變處罰辦法...怎麼會是這樣...
有乖乖完成時也沒token...沒乖乖完成就有punish...
Piaget是有說過兩種制約學習都有用...
但也有說過何者是最有長期效應的..是發自內心的...
我只是認為前者對於動機與興趣的培養是有正向幫助的...
何況是缺乏自信的人...
有些東西是該長期培養的...逼不得的...
最近可能也有別的受試者開始膩了...
以前學美術..學樂器..表現不好時也沒處罰說...
反而是突然表現好時...獎狀獎品就會跑出來...
經過一個多月的摸索...
我覺得空中英語教室超級光碟的題材、學習工具與模式比較吸引我就是...
別問我Studio Classroom 2008.June, July, August這三片光碟檔案從哪來的就好...
好多主題都在介紹奧運..
針對研究方向...一直很想了解的問題...
自碩士時的論文..
就一直繞著...中風後雙側對稱訓練、運動學與訊號學打轉...
相關文獻中總是提到:
藉由雙側對稱訓練將中風後病人的雙側半球抑制訊號正常化...
只大概了解有這現象...但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一直存在幾個問題:
1.
腦半球向對側發出抑制訊號只是為了防止鏡像反射動作?
還是尚有其他目的?
生理機制是怎麼一回事?
2.
中風後為何會兩側半球抑制不平衡而影響患側動作訊號輸出?
影響情形? 程度? 生理機制?
3.
可否有腦部訊號傳遞的精確量測工具可直接反應這現象?
正常腦是如何抑制?
中風後又是如何抑制?
4.
以往研究靠復健後,
患側輸出表現進步與雙側協調改善來推判兩側抑制正常化,
增加雙側整合機會 → 促進腦部活化、再塑 → 達腦部復健效果....
這樣合理嗎? 可信度?
5.
有些學者會配合腦部顯影證實復健的有效...
但動作上、功能上表現進步,
結構上變化(皮質活化、再塑)..降就夠了嗎?...
神經訊息的整合程度、反應速度 勒 ?
這不是也影響真正表現嗎 ? 有人深入探討嗎 ?
6.
動作有空間、強度、時間多種面向組合的型態...
要能精確代表著神經訊號的調控量、反應,
哪種組合才是最適合神經學量測的勒?
空間性的表現一定受其他感官影響很大嗎?
力反應真的適合嗎?
7.
生活中的功能性動作很多種,
中風病人上肢運動學表現評量,
大部分文獻用reach、grasp、pinch真的是最代表性的動作嗎?
那push-pull, left...呢?
8.
運動學、訊號學用在中風病人表現的偵測,
信度依工程校正技術要求落差很大...
效度高嗎? 怎麼一堆學者為之風靡...真的有用嗎?
因設備數量上問題...
研究結果常有樣本不足問題發生...
真的只能花更多時間來解決嗎?
....等等...了解越多...問題總是會越想越多...
越不知如何下手..越是猶豫...
最近都用週末跟女友討論論文架構與重點時...
這些問題又一個個浮出來...
問題還是問題...即使相關文獻成果一個個出來...
但還是沒有能真正回答問題的...
大部分感覺換湯不換藥...
只是換應用題材而已...根本問題還是在...
工程背景的不知道問題在哪?
醫學背景的沒能力也沒心去解決?
想說既然行不通..就算了..降就是答案嗎?
上次回lab..皇任學長問說..
有沒有持續好好玩玩LabVIEW ?...
我能說什麼...根本沒題材可以玩...只能等著慢慢退化...
工作快一年了...感覺很多會的都用不到...
也不曉得能幫上老闆什麼...
反倒是工作需求的東西很多都是從頭學...
有些也學得很吃力...
為啥研究所時老師們給人的感覺是統計只是用來強調自己東西有用的一門技術..
不是那麼重要...大概知道是什麼就好..
要有創意..會掌握資源..應用工程技術才是重要...
可是現在卻又覺得會活用統計是很重要...
幾年前就是因為排斥抽象的概念...
比較能掌握具體的東西..又對工程、資訊興趣而想唸醫工...
純粹只是為了想學東西幫忙解決問題...沒有為了其他...
但結果是即使會了也不強...
想做也不知如何掌握資源、題材...現在反到後悔了...
對確定未來越來越感到無力....茫然...
越來越感覺到自己的可替代性...orz...
就一直繞著...中風後雙側對稱訓練、運動學與訊號學打轉...
相關文獻中總是提到:
藉由雙側對稱訓練將中風後病人的雙側半球抑制訊號正常化...
只大概了解有這現象...但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一直存在幾個問題:
1.
腦半球向對側發出抑制訊號只是為了防止鏡像反射動作?
還是尚有其他目的?
生理機制是怎麼一回事?
2.
中風後為何會兩側半球抑制不平衡而影響患側動作訊號輸出?
影響情形? 程度? 生理機制?
3.
可否有腦部訊號傳遞的精確量測工具可直接反應這現象?
正常腦是如何抑制?
中風後又是如何抑制?
4.
以往研究靠復健後,
患側輸出表現進步與雙側協調改善來推判兩側抑制正常化,
增加雙側整合機會 → 促進腦部活化、再塑 → 達腦部復健效果....
這樣合理嗎? 可信度?
5.
有些學者會配合腦部顯影證實復健的有效...
但動作上、功能上表現進步,
結構上變化(皮質活化、再塑)..降就夠了嗎?...
神經訊息的整合程度、反應速度 勒 ?
這不是也影響真正表現嗎 ? 有人深入探討嗎 ?
6.
動作有空間、強度、時間多種面向組合的型態...
要能精確代表著神經訊號的調控量、反應,
哪種組合才是最適合神經學量測的勒?
空間性的表現一定受其他感官影響很大嗎?
力反應真的適合嗎?
7.
生活中的功能性動作很多種,
中風病人上肢運動學表現評量,
大部分文獻用reach、grasp、pinch真的是最代表性的動作嗎?
那push-pull, left...呢?
8.
運動學、訊號學用在中風病人表現的偵測,
信度依工程校正技術要求落差很大...
效度高嗎? 怎麼一堆學者為之風靡...真的有用嗎?
因設備數量上問題...
研究結果常有樣本不足問題發生...
真的只能花更多時間來解決嗎?
....等等...了解越多...問題總是會越想越多...
越不知如何下手..越是猶豫...
最近都用週末跟女友討論論文架構與重點時...
這些問題又一個個浮出來...
問題還是問題...即使相關文獻成果一個個出來...
但還是沒有能真正回答問題的...
大部分感覺換湯不換藥...
只是換應用題材而已...根本問題還是在...
工程背景的不知道問題在哪?
醫學背景的沒能力也沒心去解決?
想說既然行不通..就算了..降就是答案嗎?
上次回lab..皇任學長問說..
有沒有持續好好玩玩LabVIEW ?...
我能說什麼...根本沒題材可以玩...只能等著慢慢退化...
工作快一年了...感覺很多會的都用不到...
也不曉得能幫上老闆什麼...
反倒是工作需求的東西很多都是從頭學...
有些也學得很吃力...
為啥研究所時老師們給人的感覺是統計只是用來強調自己東西有用的一門技術..
不是那麼重要...大概知道是什麼就好..
要有創意..會掌握資源..應用工程技術才是重要...
可是現在卻又覺得會活用統計是很重要...
幾年前就是因為排斥抽象的概念...
比較能掌握具體的東西..又對工程、資訊興趣而想唸醫工...
純粹只是為了想學東西幫忙解決問題...沒有為了其他...
但結果是即使會了也不強...
想做也不知如何掌握資源、題材...現在反到後悔了...
對確定未來越來越感到無力....茫然...
越來越感覺到自己的可替代性...orz...
2008年8月11日 星期一
現代統計學的發展
http://episte.math.ntu.edu.tw/articles/mm/mm_03_3_09/index.html
重要名詞都有提到...
舉例說明蠻清楚的...
可參考...
好多內容...@@...
重要名詞都有提到...
舉例說明蠻清楚的...
可參考...
好多內容...@@...
2008年8月9日 星期六
週六 補班統計
6/14 V
6/21 (老師 to 中山大學)
6/28 V
7/05 (老師 to 中部旅遊)
7/12 V
7/19 V
7/26 V
8/02 (老師 to 東京) (自己回高雄)
8/09 V
5+1+2+2 = 10
10 -6 = 4
雖然之前記錯少扣一天...
但...還剩4天...真漫長...感覺跟剛開始沒啥變化...Orz...
6/21 (老師 to 中山大學)
6/28 V
7/05 (老師 to 中部旅遊)
7/12 V
7/19 V
7/26 V
8/02 (老師 to 東京) (自己回高雄)
8/09 V
5+1+2+2 = 10
10 -6 = 4
雖然之前記錯少扣一天...
但...還剩4天...真漫長...感覺跟剛開始沒啥變化...Orz...
評估介紹網頁大致完成...
http://homepage.ntu.edu.tw/~clhsieh/evaluation/index.htm
細節說明、補充...大致完成...
等人校稿...等待細部建議與修飾...
終於先告一段落...完成一個大方向...
剩下卡很久的統計詞彙網頁...
orz...
細節說明、補充...大致完成...
等人校稿...等待細部建議與修飾...
終於先告一段落...完成一個大方向...
剩下卡很久的統計詞彙網頁...
orz...
2008年8月8日 星期五
評估網頁更精化...
一些標題、語句調整...
中風各領域研究成果一篇篇稍微瞄了一下...核對應用...標注說明...完成
四大指標部份加了一堆補充說明...
剩下:
1. 三大心理計量的定義
2. 「快速」指標後加說明
3. 中風應用領域 加上 情緒(emotion)
中風各領域研究成果一篇篇稍微瞄了一下...核對應用...標注說明...完成
四大指標部份加了一堆補充說明...
剩下:
1. 三大心理計量的定義
2. 「快速」指標後加說明
3. 中風應用領域 加上 情緒(emotion)
My Sister's Keeper
希望還來得及蛻變...
習慣差 + 缺乏責任感 = 失敗的人生
年紀 vs. 可塑性 → 反比
希望來得及補救......
破碎的英文能力...怎培養國際觀與交流能力...慘...orz...
一切從提高興趣與動機開始...(←說的可輕鬆...@@...)
年紀 vs. 可塑性 → 反比
希望來得及補救......
破碎的英文能力...怎培養國際觀與交流能力...慘...orz...
一切從提高興趣與動機開始...(←說的可輕鬆...@@...)
MDC 與 MID 整理
※ 最小可偵測變化值 與 最小重要差異值 二者為解釋臨床與研究療效評量的關鍵指標。
※ 最小可偵測變化值(minimal detectable change, MDC)
又稱「最小真實變化值(smallest real difference, SRD)」。代表連續兩次評量所得數值差異(如治療前後評量所得差異值),是否超過隨機測量誤差之閾值。意即數值改變若大於等於MDC值,醫療人員可判定病人產生真正的進步,而非測量誤差所導致。
然而,超過測量誤差之變化值,不一定就具備臨床或實質意義,因此需再考量「最小重要差異值」。
※ 最小重要差異值 (minimal important difference, MID)
臨床研究常以「統計上顯著」來判定療效差異,但光數值有上顯著差異是不一定具有「臨床意義(clinical significance)」的。 MID又稱「最小臨床重要差異值(minimal clinically important difference, MCID)」、「最小重要變化值(minimal important change)」。代表病人或醫療人員認為某療效指標之改變量(如中風病人肢體動作能力變化),是否具備重要或有意義之最小閾值。意即病人需改變(進步)多少,病人本身或醫療人員才認為此改變具備重要性或有意義。所以,不光只觀察病人是否進步達顯著,而需進步量也達MID或以上,才具意義,並促使病人或醫療人員進一步變更治療策略。
※ 驗証評估工具的MDC與MID值有助於:研究資料之解釋、臨床推理及決策之制訂。
在臨床上,MDC可幫助判定病人之改變為真實改變而非測量誤差的結果;MID則幫助決定此改變量是否已達到臨床上重要的差異,以協助相關臨床決策與治療計畫的調整與擬定。而MID強調病人自身感受的概念,更加契合目前以個案為中心(client-centered)之醫療模式。
在研究上,MDC幫助研究人員判斷與收集發生真實改變的樣本數據;MID則幫助研究人員判斷研究對象團體的數值改變是否為真正且有意義的改變,是決定臨床試驗療效之指標。
※ 最小可偵測變化值(minimal detectable change, MDC)
又稱「最小真實變化值(smallest real difference, SRD)」。代表連續兩次評量所得數值差異(如治療前後評量所得差異值),是否超過隨機測量誤差之閾值。意即數值改變若大於等於MDC值,醫療人員可判定病人產生真正的進步,而非測量誤差所導致。
然而,超過測量誤差之變化值,不一定就具備臨床或實質意義,因此需再考量「最小重要差異值」。
※ 最小重要差異值 (minimal important difference, MID)
臨床研究常以「統計上顯著」來判定療效差異,但光數值有上顯著差異是不一定具有「臨床意義(clinical significance)」的。 MID又稱「最小臨床重要差異值(minimal clinically important difference, MCID)」、「最小重要變化值(minimal important change)」。代表病人或醫療人員認為某療效指標之改變量(如中風病人肢體動作能力變化),是否具備重要或有意義之最小閾值。意即病人需改變(進步)多少,病人本身或醫療人員才認為此改變具備重要性或有意義。所以,不光只觀察病人是否進步達顯著,而需進步量也達MID或以上,才具意義,並促使病人或醫療人員進一步變更治療策略。
※ 驗証評估工具的MDC與MID值有助於:研究資料之解釋、臨床推理及決策之制訂。
在臨床上,MDC可幫助判定病人之改變為真實改變而非測量誤差的結果;MID則幫助決定此改變量是否已達到臨床上重要的差異,以協助相關臨床決策與治療計畫的調整與擬定。而MID強調病人自身感受的概念,更加契合目前以個案為中心(client-centered)之醫療模式。
在研究上,MDC幫助研究人員判斷與收集發生真實改變的樣本數據;MID則幫助研究人員判斷研究對象團體的數值改變是否為真正且有意義的改變,是決定臨床試驗療效之指標。
2008年8月1日 星期五
評估介紹網頁...大改版...
改版:
呈現架構改良、frame形式改版、說明圖改良、文字敘述改良...
目前暫放:
http://homepage.ntu.edu.tw/~clhsieh/evaluation/
未完成:
1. 首頁題字
2. 研究成果細部分類與四大指標應用的說明
3. 選單與連結項目的java script動態效果未加上
呈現架構改良、frame形式改版、說明圖改良、文字敘述改良...
目前暫放:
http://homepage.ntu.edu.tw/~clhsieh/evaluation/
未完成:
1. 首頁題字
2. 研究成果細部分類與四大指標應用的說明
3. 選單與連結項目的java script動態效果未加上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