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碩士時的論文..
就一直繞著...中風後雙側對稱訓練、運動學與訊號學打轉...
相關文獻中總是提到:
藉由雙側對稱訓練將中風後病人的雙側半球抑制訊號正常化...
只大概了解有這現象...但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一直存在幾個問題:
1.
腦半球向對側發出抑制訊號只是為了防止鏡像反射動作?
還是尚有其他目的?
生理機制是怎麼一回事?
2.
中風後為何會兩側半球抑制不平衡而影響患側動作訊號輸出?
影響情形? 程度? 生理機制?
3.
可否有腦部訊號傳遞的精確量測工具可直接反應這現象?
正常腦是如何抑制?
中風後又是如何抑制?
4.
以往研究靠復健後,
患側輸出表現進步與雙側協調改善來推判兩側抑制正常化,
增加雙側整合機會 → 促進腦部活化、再塑 → 達腦部復健效果....
這樣合理嗎? 可信度?
5.
有些學者會配合腦部顯影證實復健的有效...
但動作上、功能上表現進步,
結構上變化(皮質活化、再塑)..降就夠了嗎?...
神經訊息的整合程度、反應速度 勒 ?
這不是也影響真正表現嗎 ? 有人深入探討嗎 ?
6.
動作有空間、強度、時間多種面向組合的型態...
要能精確代表著神經訊號的調控量、反應,
哪種組合才是最適合神經學量測的勒?
空間性的表現一定受其他感官影響很大嗎?
力反應真的適合嗎?
7.
生活中的功能性動作很多種,
中風病人上肢運動學表現評量,
大部分文獻用reach、grasp、pinch真的是最代表性的動作嗎?
那push-pull, left...呢?
8.
運動學、訊號學用在中風病人表現的偵測,
信度依工程校正技術要求落差很大...
效度高嗎? 怎麼一堆學者為之風靡...真的有用嗎?
因設備數量上問題...
研究結果常有樣本不足問題發生...
真的只能花更多時間來解決嗎?
....等等...了解越多...問題總是會越想越多...
越不知如何下手..越是猶豫...
最近都用週末跟女友討論論文架構與重點時...
這些問題又一個個浮出來...
問題還是問題...即使相關文獻成果一個個出來...
但還是沒有能真正回答問題的...
大部分感覺換湯不換藥...
只是換應用題材而已...根本問題還是在...
工程背景的不知道問題在哪?
醫學背景的沒能力也沒心去解決?
想說既然行不通..就算了..降就是答案嗎?
上次回lab..皇任學長問說..
有沒有持續好好玩玩LabVIEW ?...
我能說什麼...根本沒題材可以玩...只能等著慢慢退化...
工作快一年了...感覺很多會的都用不到...
也不曉得能幫上老闆什麼...
反倒是工作需求的東西很多都是從頭學...
有些也學得很吃力...
為啥研究所時老師們給人的感覺是統計只是用來強調自己東西有用的一門技術..
不是那麼重要...大概知道是什麼就好..
要有創意..會掌握資源..應用工程技術才是重要...
可是現在卻又覺得會活用統計是很重要...
幾年前就是因為排斥抽象的概念...
比較能掌握具體的東西..又對工程、資訊興趣而想唸醫工...
純粹只是為了想學東西幫忙解決問題...沒有為了其他...
但結果是即使會了也不強...
想做也不知如何掌握資源、題材...現在反到後悔了...
對確定未來越來越感到無力....茫然...
越來越感覺到自己的可替代性...orz...
1 則留言:
您的茫然是正常的,因為您還未站到高點。
您對很多學理的瞭解有限,也是必然,因為還未深入。
但最大的問題是,您還未下定決心「擇一領域,長期投入」,這需要時間,至少8年抗戰,最好10年寒窗。
這也需要良好的閱讀習慣與能力,但您養成「好」習慣了嗎?
時間就在猶豫/蹉跎中消逝。。。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