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1月28日 星期五

上次討論時自己列出的書面記錄

11/11
  • 以line crossing的局部 做初步設計、練習
  • 目前介面功能:
    1. 記錄基本資料
    2. 測驗畫面(畫記變化、即時數據)
    3. 畫記表現(計分)
    4. 累積畫記(軌跡圖)
    5. 自動存檔 (檔名依測試編號變化)
  • 設計未完成部分:
    1. 隨機出題、符號版面變化
    除非是排列整齊的測驗版面,不然隨機變化出題必使目標物座標亂掉,畫記判讀、數據分析會跟著亂掉...要如何match隨機變化後的絕對座標,可以確定自己技術上辦不到,可能需尋求高手..目前只想到多改幾個版...
    2. 擴充至全版面測驗、測驗畫面切換成全螢幕
    3. 重複畫記、遺漏之座標位置與次數
    4. 畫記時間差、座標像素差
    5. 軌跡圖標示起始、結束點
  • 繼續任務:
    1. 繼續技術上OK但未完成部分,加強程式流、介面操作、存檔資料架構等
    2. 預計預計完成「隨機出題」以外其他功能...
    3. 無法解決的問題,尋求技術資源:LabVIEW360論壇、高手協助
    4. 建立新的專案BLOG...

PS: 如何做計分配置以適合中風病人注意力測驗 ?
---------------------------------------------------------------

上次後來留下討論的人,定下次開會12/5 11:30...

蕙君blog沒做11月的記錄...我也一直未被告知...剛剛才確認... 金害...orz...

12/1,2 預計任務

1.
協助課程與同學討論報告的準備...約2~3小時...
2.
找蕙君問問line crossing與cancellation的設計原理方面有沒有挖到相關資料...
再討論如何做計分配置會較適合中風病人...
3.
擬訂電腦化注意力測驗所要的功能..
含硬體操作與軟體部分要的功能
4.
繼續試做原訂未完成的功能..
記錄設計上的問題、無法完成的部分或構想替代方案...

2008年11月27日 星期四

接下來任務

1. 協助課程告一段落...(協助同學準備報告、作業與最後的評分...)

2. 繼續銜接注意力專題的任務:
a. 列出電腦化的注意力評估工具所需求的功能、規格、配分方式...
(中風病人於注意力表現時還有哪些功能該去注意...如何作標準化的難易調整...配分區塊如何分配設計最理想等...這部分可能需找較有臨床經驗的人討論...)
b. 繼續程式寫作測試,完成自己可行的功能..
c. 訂出真正會需求協助的部分與尋找協助資源...
(程式試做部分,欲計花2週完成,約12/13前,無法完成部分看看是否有替代方案, 再不行就列出問題來交給專家了...)
d. 幫忙掌握eye tracker硬體效能、是否可應用...
e. 可先構思未來將如何於臨床做初步測試...
f. 成大汪老師那套CACTS是否有取得試用的必要?
g. 注意力專題相關的資料慢慢彙整成獨立BLOG與記錄設計進度...

3. 週六...呂文賢老師、謝正熙那邊不知是否有需協助的部分...

11/26 自己在台上報告的問題

報告內容:
1. 大章節間,甚至頁與頁間連貫性不夠強
2. 說明實例不夠深入,都列舉一般性的應用,難列舉OT相關的實例
3. 部分內容性質相近、重複: IT優勢 & 彌補人類限制、相關技術應用成果 & 實施效益、治療與控制 & 互動控制技術
4. 各章節結束缺乏summary,跳太快
5. 幾張圖片使用不當(心電圖美女、兩隻貓),同學注意重點轉移 ?
6. 部分詞彙&說明對大二同學而言是否太抽象、太專業,同學慢慢失去興趣 ?
7. 後來發現:診斷&決策之說明圖屬臨床決策系統功能與優勢介紹,非定義說明
--------------------------------------------------------------
表達方式:
1. 然後...然後..還是然後... (催眠式語助詞一直難改..orz..)
2. 概念無法簡潔、清楚、統一地表達出來...常發生贅詞、反覆描述..
3. 語調、速度控制穩定性不佳,熟悉的部分可能說明太快,不熟的部分會卡住或吃螺絲
4. 語調、音量變化不大...適合催眠....orz...
5. 同學對台語陌生?
6. 示意圖變換太快? 有需要再summary嗎?
--------------------------------------------------------------
整體而言,不確定哪些對同學們而言該深入說明,哪些可輕鬆帶過,對報告內容不夠熟練等,是最大的致命傷...

課程準備告一段落

上次小組報告完後就一直在準備技術學上課資料或其他雜事...
BLOG長草了...
課程準備告一段落了...剩下同學們的報告了...

同學分組與照片網頁剛建置成型:
http://homepage.ntu.edu.tw/~clhsieh/ait2008.htm

再慢慢補齊一些跟注意力專題相關的記錄...

2008年11月6日 星期四

技術學課程計畫與更動

上課時間:

  • 11/19, 11/26 (教學與練習) ─ FTP、HTML、醫學資訊與相關工程技術介紹
  • 12/10, 12/17 (分組報告) ─ 電腦相關技術於OT的應用 分組報告

作業與報告:

  • 三人一組
  • 各組一次分組報告
  • 各組完成一個主題網頁(生活知識、符合社會需求或OT相關之主題,於在校年限中長期維護者有獎勵...)

CACTS參觀目標與訪後整理

A. 觀摩CACTS示範,可能的話,親身體驗。
Ans:
親身操作。
測試介面:
輸入基本資料→選擇出題模式(一般、隨機順序)、樣試(符號、中文字、英文字母、數字)→全螢幕測試畫面→點選結束鈕
統計介面:
scanning摺線圖、點與點距離、錯誤數、左右兩半邊錯誤比、報表列印等功能

B. 關於「CACTS整體」欲澄清之部分:

1. CACTS所要評估的表現,除了文獻中所提及的visual attention與visual scanning behavior外,是否還有其他層面?
Ans:
就CACTS的功能,可以統計左右半邊錯誤比列、記錄選取目標順序與彼此間距離,但並無記錄各別的反應時間;操作仍如同一般紙筆測驗,能觀察的能力有限。


2. 有否針對CACTS之心理計量特性(系統偏誤、再測一致性、反應性等)做驗證之相關文獻可供參考?
Ans:
目前於臨床不同對象測試階段,有於ADHD與中風病人測試的經驗,但因設備與人力不足,尚未開始驗證相關工具效能的實驗設計。(汪老師提到,該系統並非為了解決特定問題而以工程的角度設計成型,目的只是期望將傳統方式電腦化,來探索適用情形與適用對象,但後續並未密集投入改良,一直處於實驗測試階段。)


3. 是否能分享昔日建構該系統並實施測試之大致流程與時間花費?
Ans:
汪老師表示,多年前提出構思與黃河銓老師討論,但主要開發與設計由黃老師一手包辦;自己只是使用者的身分,並未密集參與且對IT技術也沒概念,只是以臨床使用的角度對於需求的功能與呈現規格給予些建議,但最後設計上仍有一些不盡人意且多餘的功能,或操作上的限制。共同發表期刊只是因應職場與設計者需求。(汪老師一直謙稱對於這部分只是為了研究而研究,不想浪費以往的資源投入而將資料整理發表。但因實驗人力不足、臨床效益不彰[臨床接受不高、與紙筆測驗差異不大]、硬體限制等問題,後續研究進行緩慢,甚至停滯。)

C. 關於「軟硬體及參數設定」欲澄清之部分:

1. "digital paper"的硬體介面是如何架設與操作?昔日硬體架設之主要參考依據(文獻)為何?
Ans:
操作硬體經兩次改版:
四五年前第一版參照90年代歐美多位學者將傳統紙筆測驗進行電腦化設計採用數位手寫板的方式,使用手寫筆於手寫板上圖寫,於螢幕呈現變化。(操作介面與呈現介面不同)
兩三年前黃老師將系統移植於平板筆記型電腦,直接以數位感應筆點擊電腦螢幕方式進行操控。(操作介面即呈現介面)。此操作樣式設計,乃為了符合原始測驗形式且硬體技術可結合,無交代明確依據。

2. 觀摩操控CACTS時,游標變化是如何呈現的。觀摩操控CACTS時,答題反應與圖案相互變化是如何呈現的。
Ans:
游標接觸目標時不會又顏色反差的變化;點擊目標後會於符號上標記橘色的「X」,會保留,有修正功能(再點擊一次可消去)。


4. CACTS的程式設計上是如何設定以達成visual scanning behavior的觀察?記錄答題的絕對時間嗎?(答題的絕對時間是否有使用的價值?) 還是僅記錄答題順序?
Ans:
僅記錄將符號作上標記的順序,無記錄絕對時間;甚至修正過程亦不做記錄。


5. CACTS有無記錄點選錯誤次數的功能?CACTS有無記錄重複點選次數的功能?如果有,分別如何設計與呈現?
Ans:
會於測驗結束後統計遺漏數量與選錯的數量,但不會記錄錯誤的符號位置。
測驗介面採用整體畫記完成後再點選結束鈕以進行後續數值分析,具有有修正選取的功能,無記錄重複點選的功能。(整體看來,測驗介面並無記錄即時反應資料的功能)

6. 試題設計(符號空間配置)只有一套版本? 或是以多套隨機進行施測?
Ans:
符號、中文字、英文字母、數字等四種樣式的測驗都只有一套版本。

C. 關於「實際測試情況」欲澄清之部分:

1. 於實際測試時,是否有因受試者動作執行困難而影響答題效率,甚至選答錯誤之情況? 如果有,建議可如何改善?或是否還有其他明顯影響測試結果的因子?
Ans:
經硬體改版後,作答仍依賴手部運筆能力、慣用手,不適用於有相對應需求的動作障礙之對象,且平板電腦雖已採用直接點擊螢幕方式但仍需使用特定的數位感應筆,一般尖物或手指點擊是沒反應的,正是本系統一大硬體操作限制。
汪老師亦認同以無動作障礙的手之手指直接點擊觸控螢幕面板會是目前的可行方式,但需考量反應精細度。而眼控設備亦是不錯方式,但受限於金費。

※ 依汪老師於不同對象測試的經驗,提到幾項該注意的議題─
1. 畫面全螢幕尺寸、符號大小:無絕對的標準,如果可以盡量同紙筆測驗規格。
2. 畫面與眼睛的距離或視角、環境與畫面的亮度:亦無絕對的標準,但需盡可能達到標準化,視覺注意受能見度影響深遠。另外,無論老人或孩童受測,皆需注意電腦畫面的「光刺激」,需適量調控與受測者適度休息。
3. 受測者作答策略vs.時間限制:因刪除測驗無時間要求,部分自我要求高或缺乏自信的受測者會過度一一比對,甚至反覆確認已完成部分,以致作答效率差且結果不客觀。必要時以指導語要求快速完成或限定作答時限。
4. 受測者接受度:目前受試族群對電腦介面陌生、或文化上排斥等,都是需考量的因素,如何設計具吸引力、符合文化或年齡層的題材取用都要注意。汪老師感慨,目前世代之南部地區老年人對電腦介面測驗的接受度遠不如傳統紙筆測驗,可能也與地域性有關。


2. 於實際測試時,如果有重複測試之需求,是否發現疑似學習效應之情況?如果有,建議可如何改善?
Ans:
汪老師表示,刪除測驗沒有時間限制,是一直以來最大的問題。
同一版本重複施測時,可以感受到受測者作答效率提升(較不會重複檢查修正),但卻無法量化(沒記錄作答反應時間),且對表現結果也影響不大(大部分較正常者幾乎不會遺漏與選錯[天花板效應],少部分較嚴重者會答錯的部分也不見改善)。所以,後來她改採用限制30秒內計時方式測驗(一般受測者只能完成局部),發現雖然有能多完成兩三個目標、scanning摺線圖較整齊少交叉情形等學習效應發生,但對結果的影響算在合理範圍,並無特別去處理。

D. 希望可取得CACTS軟體回台大,供往後設計中風患者之電腦化注意力測驗時參考用。

E. 希望能有專利申請/版權所有之相關經驗分享。

Ans:
就D, E,汪老師自稱自己為使用者身分,目前手上無安裝程式檔,亦無權擅自給予軟體,有需要得向黃老師詢問與索取。(汪老師很為難的樣子...orz...)

============================================ ===

※ 整理CACTS幾項限制與未來發展類似設計時需注意的事宜:

1. 就硬體而言,平版電腦仰賴感應筆控制,無法以其他尖物點擊取代。當運筆功能受限時,便明顯影響作答,甚至無法操作。→ 強烈支持改良採用觸控式螢幕。
2. 系統無即時記錄反應過程且無記錄作答反應的絕對時間,漏了很多寶貴的過程表現訊息。再加上如果無時間限制,而測試者反覆檢查修正錯誤,只記錄最後的表現結果,亦非視覺注意測驗所期望的目標。→ 往後設計盡可能要求能記錄答題反應絕對時間,且錯誤與修正、重複點選都要記錄。期望系統能即時且清楚記錄表現過程。
3. 系統僅左右兩側錯誤比較且無記錄錯誤位置,就Neglect判定不夠精確。→ 除了左右差異,上下差異也是很重要,有必要限定更細的區塊比較以觀察Neglect分佈情形。
4. 測驗反應性差且有天花板效應,要能力有嚴重問題者才能觀察到有問題。→ 干擾物複雜程度、目標物數量與排列整齊與否等能否鑑別出有輕度問題者,需如何調整將是一門課題;是否限制作答時間,亦是值得考慮的要素。
5. 同一樣式的測驗介面只有一種版本,無法避免學習效應的發生。→ 雖然可能因測驗本身反應性差而使結果差異不明顯;還是盡可能隨機取用多版本或隨機排列組合方式來進行施測。
6. 施測條件(規格、環境、指導語等)標準化、提高測驗題材或介面操控的接受度都是值得努力的方向;每個變項都是值得深入探索的研究題材。
7. 點擊作答時,游標與目標物間的相互變化(未點擊前是否提示已靠近目標、點擊後目標如何變化等),對於視覺注意測驗或訓練的影響也都是值得深入探索的研究題材。